取保候审的条件和程序(取保候审的条件和流程是什么)

取保候审的条件和程序

简介: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项保释措施,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事实尚未查清前,由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责令居民住所或指定场所监视居住,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审判。在具体实施中,取保候审有一定的条件和程序。

一、取保候审的条件

1. 认定犯罪嫌疑人有流逃、串供、毁证等行为的风险;

2. 认定犯罪嫌疑人有自杀、伤害他人、继续实施犯罪等危险行为的可能;

3. 认定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有可能对社会秩序或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取保候审的程序

1. 逮捕: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根据相关证据、线索等,认定犯罪嫌疑人应被逮捕;

2. 监视居住: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住所或指定场所进行监视,并出具监视居住决定书;

3. 通知取保候审: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将取保候审的决定书交付犯罪嫌疑人,并通知其接受监视居住措施;

4. 监视居住期间的要求:犯罪嫌疑人需遵守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的监视居住要求,如不得离开指定居所或场所,不得改变住所,不得与外界联络等;

5. 取保候审的解除:在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有权随时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解除取保候审的申请。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解除;

6. 取保候审的期限:取保候审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但案情特别复杂的可以延长不超过一年。

总结:

取保候审是一种保释措施,对于确有被指控但尚未确认犯罪行为的嫌疑人,可以在一定条件和程序下,由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进行监视居住。这一举措既有利于保证犯罪嫌疑人的权益和生活安全,又能保证案件的正常侦查和审理进行。同时,对于情况特别复杂的案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取保候审的期限。取保候审的实施,有助于平衡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与社会安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