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事故逃逸责任
简介
交通事故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放弃救助义务,擅自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也违背了社会公德,将会面临比一般交通事故更为严厉的处罚。
一、 逃逸行为的认定
并非所有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都构成逃逸。认定逃逸的关键在于当事人主观上是否存在逃避责任的故意,以及客观上是否履行了法定义务。
1.1 构成逃逸的主观要件:
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例如,害怕承担责任、担心被报复等。
1.2 构成逃逸的客观要件:
行为人必须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未依法履行法定义务,擅自离开事故现场。法定义务主要包括:
保护现场:
设置警示标志,避免二次事故发生。
抢救伤员:
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并在能力范围内对伤者进行救助。
报警:
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警,说明事故情况。
1.3 不构成逃逸的情况:
抢救伤员:
将伤者送往医院后返回现场或向警方报案。
轻微事故达成和解:
事故双方对事实和责任无争议,且损失轻微,经协商达成一致,并撤离现场。
报案后离开:
经公安机关允许后离开现场。
二、 逃逸的法律后果
交通肇事逃逸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包括:
2.1 行政处罚: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2 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3 民事责任:
逃逸者需要承担全部或主要的事故责任,即使事故本身责任并不完全在其。逃逸行为会加重其民事赔偿责任,例如,可能需要承担精神损害赔偿。
三、 如何避免逃逸
发生交通事故后,应保持冷静,切勿惊慌失措。以下是一些建议:
3.1 立即停车:
发生事故后,第一时间停车,切勿驶离现场。
3.2 保护现场:
设置警示标志,避免二次事故。
3.3 抢救伤员:
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伤者进行救助。
3.4 报警:
拨打122报警电话,向交警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3.5 配合调查:
积极配合交警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
四、 结语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漠视。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每一位驾驶员都应该遵守交通法规,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事故,更应该积极承担责任,切勿心存侥幸选择逃逸,否则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交通事故逃逸责任**简介**交通事故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放弃救助义务,擅自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也违背了社会公德,将会面临比一般交通事故更为严厉的处罚。**一、 逃逸行为的认定**并非所有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都构成逃逸。认定逃逸的关键在于当事人主观上是否存在逃避责任的故意,以及客观上是否履行了法定义务。* **1.1 构成逃逸的主观要件:** 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例如,害怕承担责任、担心被报复等。 * **1.2 构成逃逸的客观要件:** 行为人必须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未依法履行法定义务,擅自离开事故现场。法定义务主要包括:* **保护现场:** 设置警示标志,避免二次事故发生。* **抢救伤员:** 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并在能力范围内对伤者进行救助。* **报警:** 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警,说明事故情况。 * **1.3 不构成逃逸的情况:*** **抢救伤员:** 将伤者送往医院后返回现场或向警方报案。* **轻微事故达成和解:** 事故双方对事实和责任无争议,且损失轻微,经协商达成一致,并撤离现场。* **报案后离开:** 经公安机关允许后离开现场。**二、 逃逸的法律后果**交通肇事逃逸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包括:* **2.1 行政处罚:**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2.2 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2.3 民事责任:** 逃逸者需要承担全部或主要的事故责任,即使事故本身责任并不完全在其。逃逸行为会加重其民事赔偿责任,例如,可能需要承担精神损害赔偿。**三、 如何避免逃逸**发生交通事故后,应保持冷静,切勿惊慌失措。以下是一些建议:* **3.1 立即停车:** 发生事故后,第一时间停车,切勿驶离现场。 * **3.2 保护现场:** 设置警示标志,避免二次事故。 * **3.3 抢救伤员:** 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伤者进行救助。 * **3.4 报警:** 拨打122报警电话,向交警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 **3.5 配合调查:** 积极配合交警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四、 结语**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漠视。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每一位驾驶员都应该遵守交通法规,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事故,更应该积极承担责任,切勿心存侥幸选择逃逸,否则将面临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