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取保候审(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采取取保候审

简介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诉讼中常见的强制措施,指刑事被告人未被判决有罪之前,通过向司法机关提供一定担保,暂时解除对其人身自由的限制,使其在候审期间享有部分人身自由,但同时承担一定义务和责任的行为。

一、适用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1. 被判处拘役或者二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2.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3. 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岁的婴儿的; 4. 已满七十五周岁、丧失刑事责任能力或者不适宜羁押的; 5. 可能判处缓刑的; 6. 取保候审对社会不致造成危害的。

二、担保方式

取保候审的担保方式包括:1. 保证金: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家属、第三人向司法机关缴纳一定数额的款项,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 2. 保证人: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符合法定条件的保证人,保证其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 3. 住宅监视:由司法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居住在指定地点,限制其人身自由,并经常报告其活动情况。

三、义务和责任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负有以下义务和责任:1. 不得离开取保候审的居住地; 2. 按司法机关要求及时到指定地点接受调查、讯问; 3. 不得与案件的证人、被害人、同案犯接触或者通信; 4. 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5. 不得实施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的活动; 6. 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四、违反规定后果

如果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上述义务和责任,司法机关可以依法对其采取以下措施:1. 收缴保证金; 2. 取消保证人的资格; 3. 收缴无罪证明; 4. 重新羁押。

结论

取保候审是一种重要的刑事强制措施,既保障了刑事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司法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采取取保候审,并加强对被取保候审人员的监督管理,确保其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维护司法公正。

**采取取保候审****简介**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诉讼中常见的强制措施,指刑事被告人未被判决有罪之前,通过向司法机关提供一定担保,暂时解除对其人身自由的限制,使其在候审期间享有部分人身自由,但同时承担一定义务和责任的行为。**一、适用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1. 被判处拘役或者二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2.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3. 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岁的婴儿的; 4. 已满七十五周岁、丧失刑事责任能力或者不适宜羁押的; 5. 可能判处缓刑的; 6. 取保候审对社会不致造成危害的。**二、担保方式**取保候审的担保方式包括:1. 保证金: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家属、第三人向司法机关缴纳一定数额的款项,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 2. 保证人: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符合法定条件的保证人,保证其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 3. 住宅监视:由司法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居住在指定地点,限制其人身自由,并经常报告其活动情况。**三、义务和责任**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负有以下义务和责任:1. 不得离开取保候审的居住地; 2. 按司法机关要求及时到指定地点接受调查、讯问; 3. 不得与案件的证人、被害人、同案犯接触或者通信; 4. 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5. 不得实施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的活动; 6. 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四、违反规定后果**如果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上述义务和责任,司法机关可以依法对其采取以下措施:1. 收缴保证金; 2. 取消保证人的资格; 3. 收缴无罪证明; 4. 重新羁押。**结论**取保候审是一种重要的刑事强制措施,既保障了刑事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司法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采取取保候审,并加强对被取保候审人员的监督管理,确保其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维护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