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如何办理
简介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羁押的情况下,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批准,暂时解除羁押,交由指定的监视居住人员监视居住,或将其交由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担保候审,并责令其随时听候传唤的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有助于保障人权,避免超期羁押,同时也有利于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申请取保候审
1. 提出申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办案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
2. 审查材料
办案机关收到取保候审申请后,应当及时审查相关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犯罪事实、证据材料;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状况、居住情况;
担保人的情况;
取保候审对侦查、起诉、审判工作的影响。
批准或不批准
1. 批准
经审查,办案机关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且不致妨碍侦查、起诉、审判工作的,应当作出批准取保候审的决定。
2. 不批准
经审查,办案机关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或者有证据证明其有下列情形的,应当不批准取保候审:
可能继续实施犯罪活动;
可能危害社会治安秩序;
可能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可能逃跑或自杀。
取保候审条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0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取保候审: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依法不予逮捕的;
依法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正在怀孕、哺乳自己不满一岁的婴儿的妇女,不宜羁押的;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
义务和责任
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负有以下义务和责任:
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实施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
如实向监视居住人员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随时候传讯,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传讯;
不得离开取保候审地点;
不得与他人串供。
解除取保候审
1. 案件审结
案件审结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判处刑罚的,或者免于刑事处罚的,取保候审措施应当解除。
2. 违反规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违反规定,严重破坏取保候审秩序的,应当予以训诫,并可依法采取变更强制措施等措施。
其他规定
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的,应当根据其年龄、智力、犯罪性质等因素,依法从宽处理。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无法承担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解除取保候审措施,并采取相应的安置措施。
**取保候审如何办理****简介**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羁押的情况下,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批准,暂时解除羁押,交由指定的监视居住人员监视居住,或将其交由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担保候审,并责令其随时听候传唤的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有助于保障人权,避免超期羁押,同时也有利于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申请取保候审****1. 提出申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办案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2. 审查材料**办案机关收到取保候审申请后,应当及时审查相关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犯罪事实、证据材料; *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状况、居住情况; * 担保人的情况; * 取保候审对侦查、起诉、审判工作的影响。**批准或不批准****1. 批准**经审查,办案机关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且不致妨碍侦查、起诉、审判工作的,应当作出批准取保候审的决定。**2. 不批准**经审查,办案机关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或者有证据证明其有下列情形的,应当不批准取保候审:* 可能继续实施犯罪活动; * 可能危害社会治安秩序; * 可能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 可能逃跑或自杀。**取保候审条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0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取保候审:*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 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依法不予逮捕的; * 依法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正在怀孕、哺乳自己不满一岁的婴儿的妇女,不宜羁押的; *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义务和责任**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负有以下义务和责任:* 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实施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 * 如实向监视居住人员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 随时候传讯,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传讯; * 不得离开取保候审地点; * 不得与他人串供。**解除取保候审****1. 案件审结**案件审结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判处刑罚的,或者免于刑事处罚的,取保候审措施应当解除。**2. 违反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违反规定,严重破坏取保候审秩序的,应当予以训诫,并可依法采取变更强制措施等措施。**其他规定**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的,应当根据其年龄、智力、犯罪性质等因素,依法从宽处理。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无法承担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解除取保候审措施,并采取相应的安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