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逃逸赔偿标准
简介
交通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未尽到救助伤者、保护现场、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的法律义务,擅自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交通逃逸行为不仅构成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赔偿责任。本文将详细介绍交通逃逸的赔偿标准。
赔偿责任的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肇事后逃逸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吊销驾驶证,并处罚金。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民事赔偿标准
交通逃逸行为不仅构成刑事罪名,还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对于交通逃逸事故的赔偿标准如下:
财产损失赔偿:
根据实际损失,包括车辆修理费、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等。
人身损害赔偿:
根据伤残等级、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费用补偿标准》赔偿。
死亡赔偿:
包括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按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赔偿标准》赔偿。
赔偿主体
交通逃逸事故的赔偿主体为:
驾驶人:
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承担主要赔偿责任。
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
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保险公司:
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赔偿金额的计算
交通逃逸事故的赔偿金额计算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事故的严重程度、伤者伤残等级、医疗费用、误工费用、精神损害等因素。一般情况下,赔偿金额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裁量。
逃避赔偿的后果
交通逃逸行为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逃避赔偿还可能面临以下后果:
无法领取交通事故保险赔偿金。
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影响个人征信。
驾驶证被吊销,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总结
交通逃逸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肇事后逃逸行为不但会加重事故后果,还会损害肇事者的个人信用,影响今后的生活。因此,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后,应主动报案、救助伤者,避免造成更严重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