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工龄如何计算(劳动法工龄计算方法)

劳动法工龄计算

简介

工龄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的时间长短,是其享有经济补偿、退休金和其他福利待遇的重要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对工龄计算方式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工龄计算范围

1.

在用人单位工作的时间

:包括正常工作时间、加班时间、出差时间、停工留薪期间以及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治疗或休养期间。 2.

法定休假时间

:包括春节、元旦、国庆节、劳动节等法定节假日。 3.

非工作时间

:用人单位未安排员工工作,但员工在单位内待命且不得自由支配时间的时期。

工龄计算方法

1.

标准工时制

: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工时制计算,每月工作时间为21.75天,每天工作8小时。 2.

不定时工时制

:按照员工实际工作时间计算。 3.

综合计算工时制

:既有固定工作时间,又有不定时工作时间的,按照综合计算工时制计算。

工龄计算公式

工龄 = 工作起始日期至终止日期的年数 + 工作起始日期至终止日期的月数/12 + 工作起始日期至终止日期的日数/365

特殊情况工龄计算

1.

试用期

:试用期内的工龄计算方式与正式工相同。 2.

病假

:病假期间的工龄按照标准工时制计算,但不得超过12个月。 3.

产假

:产假期间的工龄按照标准工时制计算。 4.

探亲假

:探亲假期间的工龄不计算在内。 5.

停工留薪

:停工留薪期间的工龄按照标准工时制计算。

注意事项

1. 工龄计算以实际工作时间为准,不含加班工资、津贴补贴等。 2. 工龄计算可以跨越多个用人单位,但必须符合连续工作的条件。 3. 劳动合同终止后,工龄可以续算,但需要在原用人单位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4. 工龄计算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