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工资拖欠法律规定(劳动者拖欠工资怎么办)

劳动者工资拖欠法律规定

简介

工资拖欠是指用人单位未按劳动合同规定或相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行为。在我国,劳动者工资拖欠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此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工资拖欠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工资拖欠的法律后果

1. 行政处罚

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支付工资,并处以罚款。罚款数额一般为拖欠工资总额的1-2倍。

2. 民事责任

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拖欠工资遭受损失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欠付工资及利息。利息按照拖欠期间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

3. 刑事责任

用人单位故意拖欠工资,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预防工资拖欠的措施

1. 建立完善的工资支付制度

用人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工资支付制度,明确工资发放时间、发放方式和发放标准,并及时向劳动者告知。

2.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明确工资条款,包括工资标准、发放时间和发放方式。

3. 加大劳动监察力度

劳动行政部门应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及时受理劳动者关于工资拖欠的投诉,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劳动者维权途径

1. 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

劳动者可以通过拨打12333举报电话或直接前往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行为。

2. 申请支付令

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欠付工资及利息。

3. 仲裁或诉讼

如果劳动行政部门调解未果,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结语

劳动者工资拖欠是一个严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权益,用人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者也应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