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法律规定(取保候审法律规定解读)

取保候审法律规定

简介

取保候审是中国刑事诉讼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逮捕后,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决定,用保证金、抵押物或者其他形式担保,并出具保证书,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在指定的期限内随传随到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

取保候审的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92条的规定,取保候审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被逮捕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认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提出申请,并提供担保的。

担保方式

担保方式包括:

保证金

抵押物

其他方式(如社区矫正、电子监控等)

保证书内容

保证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保证人姓名、住所、联系方式;

被保证人姓名、住所、联系方式;

案件名称、案号;

保证人在保证期间承担的义务;

保证人在违反义务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适用情形

取保候审适用于以下情形: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但情节较轻,尚不构成严重社会危险性;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身体健康原因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不宜羁押;

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羁押对社会危害性不大。

监督管理

取保候审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应当对被保证人进行监督管理,包括:

定期传唤被保证人到指定地点报告;

了解被保证人的行踪和活动情况;

对担保人进行考察,核实担保人的履行能力和诚意等。

违反保证

如果被保证人违反保证书约定的义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包括:

收缴保证金、没收抵押物;

对保证人追究责任;

对被保证人重新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