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超过多少不受法律保护(民间借贷高于多少不受法律保护)

民间借贷是指由个人之间进行的非银行金融活动,通常以私人借贷、民间融资等形式存在。由于其便捷性和高效性,民间借贷在我国广泛存在,但也会存在一些不规范和风险。那么,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民间借贷超过多少金额将不受法律保护呢?

标题一: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

民间借贷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民间借贷合同属于平等协商,自愿订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同时,法律还对民间借贷活动做出了一定的规定,旨在保障借贷双方的权益。

标题二:民间借贷法律保护的适用范围

尽管民间借贷合同受法律保护,但并不是所有金额的借贷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法律保护的范围是指借贷双方达成合同,并且借款金额在特定额度以下的情况。

标题三:民间借贷的法律保护额度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条的规定,借款金额超过人民币十万元(包括十万元)的民间借贷合同不受法律保护。也就是说,当借贷双方达成合同,并且借款金额超过十万元时,如果发生争议,法院将不予保护。

内容详细说明:

我国对民间借贷做出的法律保护并非没有理由,而是考虑到保障各方的权益和金融风险的合理分担。对于借款金额较小的民间借贷,受法律保护可以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借贷活动的健康发展。但当借款金额超过十万元时,风险和法律纠纷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因此法律规定不予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借贷双方达成的协议超过十万元,也不代表这样的合同毫无效力。即使无法获得法律保护,但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方依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合理的准则。双方仍然有责任履行合同的义务,否则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我国对民间借贷的法律保护在一定额度内进行规定。不受法律保护的民间借贷合同金额上限为十万元,超过该金额的借贷合同将无法获得法律的保护。民间借贷双方在进行借贷活动时应当谨慎对待,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确保自身的权益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