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不予取保候审是指犯罪嫌疑人在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后,不被准许回家候审,而是在监狱或拘留所里等候审判的一种法律措施。本文将详细介绍不予取保候审的法律依据。
一级标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内容详细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对于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其中,不予取保候审是一种强制措施之一。
二级标题: 不予取保候审的条件
内容详细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不予取保候审的条件包括以下情况:
1. 涉嫌犯罪行为严重,可能逃避法律制裁的;
2. 没有固定住所,居民身份不能确认,可能销毁、伪造证据的;
3. 涉及恶劣社会影响,可能妨害证人作证、串供、抢夺、击打证人的;
4. 刑事责任、刑事处罚逃避的;
5. 具有无视法律的作风,死缠烂打,可能潜逃的;
6. 具有重大犯罪前科,且不知悔改,可能再次犯罪的。
三级标题: 不予取保候审的程序
内容详细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决定不予取保候审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人民检察院报告,并报请批准。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决定是否批准,批准的,应当及时告知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近亲属或者指定的代理人。
四级标题: 不予取保候审的期限
内容详细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不予取保候审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两个月,需要延长的,应由人民检察院批准,并告知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近亲属或者指定的代理人。
五级标题: 不予取保候审的权利限制
内容详细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不予取保候审后,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但在监狱或拘留所内的合法权益仍然受到法律保护。同时,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近亲属或者指定的代理人有权会见不予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但不得干涉其正常的活动秩序。
结论:
不予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法律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实施。通过对不予取保候审的法律依据、条件、程序、期限和权利限制进行详细说明,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法律措施的运用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