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不予立案的法律条款(刑事诉讼不予立案发条)

刑事诉讼法不予立案的法律条款

简介:

刑事诉讼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重要法律,它规定了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审判等程序。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刑事案件可能不予立案,即不进行进一步的侦查和审判。本文将对刑事诉讼法中不予立案的法律条款进行详细说明。

多级标题:

一、被告人行为已构成民事责任的情形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条的规定,如果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民事责任,且没有社会危险性或者已获得赔偿,检察机关可以决定不进行刑事立案。例如,当被告人在一起交通事故中造成了轻微伤,且已与受害人达成了民事赔偿协议,检察机关可以不立案。

二、公安机关初查不构成犯罪的情形

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在初步查明案件事实后,认为不构成犯罪的,可以不予立案。例如,当初查时发现某人从超市偷窃了一瓶香水,但由于香水价格较低,不符合刑法对盗窃罪的要求,公安机关可以不立案。

三、违反法定时效的情形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刑诉法规定的对某些刑事案件的时效期满后,检察机关可以不予立案。例如,某人涉嫌敲诈勒索罪,但经过查明,案件已经发生了五年,已超过了敲诈勒索罪的时效期限,检察机关可以不立案。

内容详细说明:

当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民事责任,且没有社会危险性或者已获得赔偿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可以决定不进行刑事立案。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民事赔偿已经解决了案件中的纠纷,并且被告人的行为并没有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比如,某人因无意中破坏了他人的财物,但被告人已经向受害人赔偿了损失,并且表示不再有任何纠纷,检察机关可以不立案。

而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在初步查明案件事实后,认为不构成犯罪的,可以不予立案。这是因为在初查阶段,尚未完全确定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初查结果显示不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可以根据相关证据和法律规定做出不立案的决定,避免对被告人的无谓侵犯。例如,某人被举报在公共场合抽烟,但这并不违反中国的刑法规定,公安机关可以不立案。

此外,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刑诉法规定的对某些刑事案件的时效期满后,检察机关可以不予立案。这是因为根据法律规定,一些轻微的犯罪行为或者非常早期发生的犯罪行为,在一定的时间后不能再追究。例如,某人涉嫌轻微盗窃,但已经过了追诉时效,检察机关可以不立案。

总结: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一些特定情况下不予立案的法律条款,以确保刑事案件的审查过程合规合法。在被告人行为已构成民事责任、公安机关初查不构成犯罪以及违反法定时效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可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决定不予立案。这些规定旨在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对无谓的刑事立案进行浪费资源和侵犯。同时,这也有助于加强刑事司法实施的效能。